- · 《财讯 》栏目设置[06/28]
- · 《财讯 》投稿方式[06/28]
- · 《财讯 》征稿要求[06/28]
- · 《财讯 》刊物宗旨[06/28]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财经新闻的生存之道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以移动互联网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电视财经新闻节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单单表现为传播技术与媒介形式的变革,还影响了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
一、引言
以移动互联网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电视财经新闻节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单单表现为传播技术与媒介形式的变革,还影响了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习惯和互动方式。为此,在新媒体语境下,我们应该探究电视财经新闻一套新的生存策略。
二、电视财经新闻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电视收视总量下滑
根据中国广视索福睿媒介研究发布的《2018全年收视调查》,2018年,全国观众平均每人每天收看电视129分钟,比2017年同期少了10分钟,与2014年相比,人均收视时间减少了32分钟。受大环境影响,电视财经新闻受众被进一步分流。
(二)目前电视新闻受众与财经信息受众特征不匹配
《2018全年收视调查》同时显示,2018年,除65岁及以上的老年观众外,其他各年龄段观众的收视量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尤其以25岁到34岁、35岁到54岁两个年龄段为甚。这两个年龄段受众恰恰应该是财经信息的主要接受者。受众结构的不匹配必定造成电视财经新闻观众的进一步流失。
(三)电视财经新闻传播范围、传播影响力受限
在融媒体时代,网络或手机APP上一个财经热点事件通过互动与转发,可能瞬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对于财经资讯电视节目而言,一来由于其较长的制作周期及固定的播出时段,无法及时对事件报道进行跟进;二来由于电视节目自身媒介属性,无法及时实现转载与互动讨论,使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一定限制。
三、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财经新闻发展路径
(一)挖掘“新”内容
1.坚持“内容”为王
随着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发展,关于财经领域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其水平难免参差不齐。作为电视媒体,首先要做到保持自身的专业性、权威性,以自身的公信力赢得受众的关注。为此,财经节目制作团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证券、债券、基金等等经济方面的知识积累。切忌“标题党”、以偏概全、以假乱真、不懂装懂。
2.挖掘“泛财经”题材
需要明确的是,电视财经新闻的受众除了财经行业从业者,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具备太多财经知识的普通老百姓,节目制作需要有“泛财经”思路。一方面可以创新报道角度,将一些专业性强的财经知识分解为通俗易懂的案例来报道,比如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报道,可以从跨境购物、出国旅游、留学等消费变化等角度入手。
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热点也可以从财经角度切入报道。比如报道马拉松比赛,可以讲述赛事背后的经济“大蛋糕”——跑友的消费、赛事带动相关产业等等。
此外,可以突出选题的趣味性,选择当下流行的新科技、新技术内容,比如VR、AR、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驾驶等等。
3.强化服务性内容
一方面,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用户理财习惯正在形成,但整体财商水平差异较大,对于理财小知识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为此,可以在节目中邀请行业专家就股票、债券、黄金投资等知识点做简短的科普,形成“一分钟理财小课堂”固定板块。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新兴事物,可以在节目中为观众答疑解惑。比如重庆卫视《财经壹资讯》的“壹服务”板块,曾做过智能锁的选用、净水器的奥秘等选题,很受观众欢迎。
4.以“人”为本讲好故事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创业热,这背后不乏精彩的创业故事。在节目中,可以设置人物创业故事板块,用三到五分钟讲述一个创业者的故事。央视军事农业频道的《致富经》、重庆卫视《财经壹资讯》的“创青春”都取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二)尝试“新”形式
1.大屏小屏联动各司其职
直观、形象是电视传播的优势,但其在较为抽象的数据呈现、逻辑分析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对于一些重大财经事件,可以给新闻传播“分类”。比如,事件现场、记者出像、调查采访等可以通过电视大屏呈现,让观众了解事件概况;而对于该主题的数据分析、深入推理等内容,则可放在APP端通过更为理性的形式进行。两者不是重复,而是互为补充。大屏新闻中,主持人可以对APP内容进行预告。
2.增加与观众互动
在新闻内容互动方面,可以尝试在新媒体端“让用户策划选题”。比如前面提到的电视财经新闻中的服务性内容,具体做什么选题,让观众在APP上留言或者投票,既增强互动,又能锁定电视观众群。
文章来源:《财讯》 网址: http://www.caixunbjb.cn/qikandaodu/2021/0219/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