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财讯 》栏目设置[06/28]
- · 《财讯 》投稿方式[06/28]
- · 《财讯 》征稿要求[06/28]
- · 《财讯 》刊物宗旨[06/28]
《人民e财经》:国家账本,今年钱咋花?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现场嘉宾: 王志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尚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罗建国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 曲哲涵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现场嘉宾:
王志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尚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罗建国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
曲哲涵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主持人:
陆娅楠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由人民网强国论坛部、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和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联合推出的新媒体访谈节目——《人民e财经》。今天的话题是:打开国家账本细算账。
提到财政政策,都会说“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今年财政政策的后缀变成了“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如何准确地理解这种表述变化?
王志刚: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国家主要宏观调控政策之一。其逆周期调控职能在2020年疫情应对中发挥得淋漓尽致。2021年财政政策如何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一是财政资金的管理效能提升,直达资金机制今年要常态化。二是推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无论是一般公共预算,还是其他三本预算,都会纳入到预算绩效评价范围之内。三是减税降费保持一定力度。
2021年预算报告赤字率从去年3.6%降到3.2%,降低了0.4个百分点。但是和2019年相比,仍然增加了0.4个百分点。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比去年减少1000亿元,但是比2019年增加1.5万亿元,还是保持了一定力度,充分体现了财政政策积极有为。
主持人:曲老师怎么看待今年特殊的“定冠词”?
曲哲涵:宏观政策强调稳定、连续和可持续,财政政策也要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它不光是恢复经济增长的举措,也虑及长远。从具体政策看,比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前叫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今年变成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而且额度有所提升;污染治理、优化能源结构,需要长久发力,因为碳达峰碳中和等硬任务摆在那;扩大内需,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要推进,今年专项债也强调优先用于在建工程。民生改善更需要久久为功,都需要持续的财力保障。
主持人:兼顾眼前和长远。我们就这个问题也连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老师。
刘尚希:公共风险越大,财政对冲的力度就越大,赤字债务就越高。公共风险有所降低,财政对冲的力度就有所减弱。今年赤字率、债务的总量调整、结构调整,都是与当前风险形势匹配的。
主持人:去年为了应对疫情冲击,我们减税降费的力度相当大,市场主体拍手叫好。今年减税降费有什么亮点?
王志刚:减税降费是中国近些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侧重点之一。去年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我们出台了7类28项具体减税降费政策,帮企业延续生产、增添活力。
今年还要保持一定力度的减税降费。一是继续坚持制度性的减税降费,二是对阶段性的减税降费做出调整,有的退出,有的延时。减税降费对企业主体要扶上马、送一程,巩固恢复基础。
今年减税降费侧重于“精准滴灌”。比如对中小微企业、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10万元的起征点提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之外的部分,除了享受原来税收优惠政策之外,再给予减半征收。在加强对创新支持方面,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主持人:政策好不好,还是市场主体说了算。曲老师去年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对去年的减税降费政策,市场主体最真实的反映是什么?
曲哲涵:减税降费在困难时期对企业来说就是“及时雨”,有企业负责人掰着指头算账:增值税减了多少,所得税减了多少,社保费阶段性的减免又是多少等等,可以看出“组合拳”力道很足,帮助企业过了难关。
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高效落地,也是财税服务的大练兵。包括把政策宣传送到企业手上,出台地方性财税措施。很多地方开展“银税互动”,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次大考。
主持人:预算不仅仅关系国家战略的落实,还关系到居民生活的改善,基层运转的维持。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今年的账本里面,支出主要在哪里?
文章来源:《财讯》 网址: http://www.caixunbjb.cn/zonghexinwen/2021/031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