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财讯 》栏目设置[06/28]
- · 《财讯 》投稿方式[06/28]
- · 《财讯 》征稿要求[06/28]
- · 《财讯 》刊物宗旨[06/28]
关于银行理财,两种方法多多赚钱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 | Hubert 图片由fietzfotos 发布在pixabay 01 前言 最近遇到一个“客户”,觉得保本的结构性存款利率有点低,然后和我说:某某银行有一个4%+的产品,保本; 她的言下之意是,保本的产品
文 | Hubert
图片由fietzfotos 发布在pixabay
01 前言
最近遇到一个“客户”,觉得保本的结构性存款利率有点低,然后和我说:某某银行有一个4%+的产品,保本;
她的言下之意是,保本的产品肯定有4%的收益——说句实在话,我是不信的。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客户说的可能是真的,关键是要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收益,要去判别理财产品的真实风险。
“理财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谁不想多多赚钱呢?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2020年全年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兑付客户平均收益率为4.05%。
低利率时代,我们都在承受收益不断下降的困扰!
不断调低自己的收益预期,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不断下降的理财收益,并非明智之举。
是时候做一些选择了。
02 流动性换收益
对于稳健偏保守的银行理财投资者来说,购买两年、三年期理财产品,通过牺牲流动性来提高理财收益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
工作那么多年,见证了无数次银行理财客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购买短期限理财产品。
流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只不过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重要。
特别提示一点,牺牲流动性来换取收益并不是简单的购买长期限的理财产品,关键是要看底层资产是否是相应的投资期限、有更高的收益。
假如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均为短期债券,即使它的投资期限再长也无法带来超额收益。
无奈的是,在理财产品募集期间,大家根本无从知晓理财产品拟投资的底层资产。
个人建议是关注存续的长期限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通过理财产品投资报告了解产品的底层资产情况,然后在产品开放期的时候再决定是否买入。
接受长期限理财产品和查找底层资产相匹配的长期限理财产品,这两点都很难,需要大家花费更多的心思。
03 安全性换收益
对于稳健型及以上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都可以考虑牺牲安全性换收益,这比牺牲流动性带来的收益要大得多。
从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来看,主要有稳健型(指部分投资权益类资产的固收产品)、平衡型、进取型、激进型四种类型的产品可供选择。
个人认为,四个风险评级不足以让大家准确判断产品的潜在风险,个人建议大家关注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比例越高风险越大。
鉴于银行理财少有权益类的理财产品,需要重点关注的便是混合型理财产品。
理论上混合类理财产品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最高可以接近80%,实际上不同的银行混合型理财产品可能会对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做出更明确的限定,比方说30%或者40%。
同样是三级风险评级的混合类产品,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越高,产品的风险肯定是越大的。
对于股债均有投资的理财产品来说,投资者亏损的风险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权益类资产的波动。
一个固收+产品,20%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一旦在行情下跌时,债券产生的收益很可能会无法覆盖权益类资产的损失。
假如最高仅为10%的投资比例,极端情况下债券的利息收益可能可以覆盖权益类资产的损失,从而整体上的收益为零而不是负收益。
再来说一说风险承受能力。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
一个80岁的老大爷有着5000万的金融资产,拿出500万购买股票型基金产品,我认为他是有风险承受能力的;假如5000万全部购买股票型基金,我认为他是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
一个25岁的年轻人有着10万元的金融资产,假如全部购买基金产品,我同样认为他是有风险承受能力的。
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最终还是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意识或者说是投资理念。
在市场行情向好时,很多人敢于去购买一些进取型、激进型的基金产品;
在市场行情走弱时,比如近期混合型基金产品出现了不小幅度的调整,很多人就会有点害怕。
这是风险承受能力发生变化了吗?
我认为不是,个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对金钱的欲望、对亏损的恐惧”。
年龄、家庭收入、家庭资产等客观情况基本可以确定自身的实际风险承受能力,但是大家的主观意识更有决定性的影响。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权益类资产是“大势所趋”——理由很简单,投资者想要更高的收益,银行有充足的动力供应这样的产品。
大家不害怕风险吗?
文章来源:《财讯》 网址: http://www.caixunbjb.cn/zonghexinwen/2021/0328/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