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财讯 》栏目设置[06/28]
- · 《财讯 》投稿方式[06/28]
- · 《财讯 》征稿要求[06/28]
- · 《财讯 》刊物宗旨[06/28]
如何区分净值型和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 产品定义的区别 过去的银行理财都是预期收益型,经常被客户理解为“刚兑”产品,也就是不管产品到期能否达到收益预期,管理人通常都将按照产品说明书上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 产品定义的区别
过去的银行理财都是预期收益型,经常被客户理解为“刚兑”产品,也就是不管产品到期能否达到收益预期,管理人通常都将按照产品说明书上列示的预期收益率支付给投资者本金+收益。
举个例子:假设一款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是4%,期限1年,到期后实际收益率6%,那么投资者最终到手的收益率还是4%,多出的2%,算作银行自己的利润;如果产品到期并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假设到期收益率只有2%,那么银行依旧要支付4%的收益,亏损的2%由银行“自掏腰包”垫付给投资者。
不同于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不存在预期收益的概念,不承诺保本保息,而是通过定期公布产品净值的操作,让投资者及时了解产品运作情况。投资者根据实际投资情况,获取产品收益,当然如若亏损,也要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举个例子:假设一款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初始净值为1,产品期限1年,到期赎回时,净值上涨为1.045元,那么整体收益也就是(1.045-1)/1=4.5%。换言之投资者到手的实际收益就是4.5%。
2. 产品收益的展现形式不同
由上文的定义解释,不难理解,净值型和预期收益型产品的收益展现形式不同:前者的产品收益随市场行情波动,类似基金,以净值和份额的方式,来计算收益率;而后者突出预期收益,净值走势较为平稳。
3. “业绩基准”取代了“预期收益率”
以前买理财很简单,看个“预期收益率”就行了。然而净值型产品的出现,刷新了大家对银行理财的认知——“预期收益率”齐刷刷都改成了“业绩基准”。
所谓业绩基准,是指理财产品管理人基于过往投资经验,参考同类型产品并结合当下市场情况,对本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你可以理解为是产品管理人为产品业绩立的“Flag”。当然,这个“Flag”不是随便拍脑袋定的,而是管理人通过市场情况、投资标的、产品类型等一系列因素综合测算得出的;“基准”之上不少理财产品还会设置超额业绩提成,这个设置的内涵是,管理人需要努力达到并超越业绩基准,以此获取更高的超额业绩的提成回报。
举个例子:假设你认购了一款净值型理财产品,该产品业绩基准为5%,产品期限为1年,收益超出业绩基准的部分按照50%的比例由产品管理人收取。1年之后,该产品运作良好,最终收益率达到8%。但其实你到手的收益率并非8%,而是5%+(8%-5%)*(1-50%)=6.5%。但如果产品运作不达目标,低于业绩基准,那么管理人也就不会提取超额业绩报酬了。
4. 收益更有潜力
相比传统理财相对固定的收益率,净值型产品的业绩基准打破了预期收益率封顶的固有模式,或有更高的收益空间。通过超额业绩的分成,投资者可能获得比预期收益率更高的实际收益。
5. 流动性相对更好
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通常会约定最短持有期,期满后投资者每周或每月都可在开放日进行申购和赎回。相比传统预期收益型产品未到期无法赎回的特点,净值型产品在流动性上更加灵活。
6. 估值方式不同
预期收益率产品多数以“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所谓摊余成本法,简单来说就是将持有到期的利息平摊到每个计息日中。这种估值方式净值波动小,持有体验好,但缺点是无法及时反映市场波动,若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资管机构则会通过刚兑操作支付投资者本金+收益,潜在风险较大。
而净值型产品,目前多数采用市值法估值。区别于摊余成本法,它更多的考虑到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及由于市值波动带来的估值损益。优势在于能真实透明的反映投资组合的变现价值,使投资者实时了解产品收益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7. 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对于投资者来说,预期收益型产品的最大弊端是信息的不对称,在产品运作过程中,投资者无法了解产品底层投资逻辑和实际净值走势。而银行理财采用净值化管理后,理财产品的价格变动更加精准和透明,不仅每天的变动都能及时体现出来,反映基础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情况,还能通过季报、年报定期掌握产品动态,以利于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财务状况及时进行调整。
8. 风险评级更丰富
虽然传统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也有风险等级上的差异,但因其隐含“刚兑”性质,所以从风险收益上对投资者来说感受不明显。而净值型产品会根据投资方向的不同设置对应的风险级别,以便于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对应选择风险级别匹配的产品。比如:
文章来源:《财讯》 网址: http://www.caixunbjb.cn/zonghexinwen/2021/0522/1265.html